在南方的農村里,有一種看似很普通的小喬木植物,散發著一種臭味,人們通常叫它臭辣子草,或者樹辣。
懂它價值的朋友格外珍惜它,是一種有名的傳統草藥。如果在野外發現了它,都會挖些種在院子里或者當盆景,用來備用。
如果遇到拉肚子,就可以采點它的果實搗碎,然后沖水喝,很快就能止瀉,這種小野草就是吳茱萸。
說起吳茱萸有些朋友可能還是不認識,不過說起它的俗名,很多可能聽說了。比如臭辣子樹、氣辣子、曲藥子、茶辣、蜀椒、蜀椒實、蜀椒殼等,學名叫吳茱萸。
別看它的俗名中帶有辣椒字樣,其實它跟辣椒卻沒有什麼關系,外觀也不像辣椒樹,但是果實長得有點像花椒,氣味辛辣,所以民間給它取這些帶辣椒的名字也不奇怪了。
那麼它的學名為何又叫吳茱萸呢?它跟茱萸又有什麼關系?
其實吳茱萸跟茱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,茱萸屬于茱萸科,吳茱萸屬于蕓香科。
茱萸每年3-4月開濃密的黃色小花,9-10月紅色的果子則會長滿枝頭。藥用主要是其果肉,成熟果肉,味酸。
吳茱萸每年5-6月枝頭開滿小白花,而果實則有點像它的親戚花椒,具有辛辣刺鼻的氣味,藥用部分為全果。成熟果實,味辛、苦。
它們之間功效也不盡相同,雖然兩者都是中草藥。吳茱萸具有溫中散寒、止嘔止瀉的作用。茱萸具有收斂止瀉、降血脂等作用。
既然吳茱萸和茱萸區別這麼大,為何名字卻如此相近,其實吳茱萸得名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。
相傳在在春秋戰國時期,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,稱為吳萸。有一年,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楚國,楚王見吳萸氣味辛辣,還散發著臭味,大為不悅。于是將使者趕了出去。
然而楚國有一位精通醫道的朱郎中,認為吳萸是一種治病良草,于是便追上使者并留下了吳萸。
不久,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,胃痛難忍,諸藥不效。這時,朱大夫便用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。當楚王得知此事后,立即派人前往吳中道歉,并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。
楚王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,便把吳萸更名為吳朱萸,久而久之民間便傳為吳茱萸。
從傳說故事中,我們可以看出,吳茱萸還是一款治療胃痛的良草。實事上吳茱萸在古代也長期作為止瀉、治胃痛的草藥使用。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吳茱萸「辛熱能散能溫,苦熱能燥能堅,其所治之癥,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也。」
《本經》中也記載吳茱萸:「溫中下氣,止痛,咳逆寒熱,除濕血痹。」
現代醫學也認為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、降逆止嘔、助陽止瀉的功效,并在中醫中普遍用于止嘔、止瀉、助陽、脾腎陽虛等方面的輔助治療。
吳茱萸常生長在適宜在低海拔、質地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生長,常見于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的向陽坡地,喜陽光充足、溫暖的氣候環境。
吳茱萸主要分布在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南方地區。過去常見,如今因為種種原因,農村野生吳茱萸也不多見了。
為了讓吳茱萸能服務更多人的健康,目前已經發展出人工種植,可以苗木有傷根分枝繁殖、扦插繁殖等方式,市場價也能賣到80元左右一斤,有較高的經濟價值,有些農民靠它致富。
你的家鄉有吳茱萸嗎?你還知道它的哪些價值?歡迎留言!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